石阡:“国字号”产业园鼓起群众“钱袋子”-新华网
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
>>信息展播>>正文

石阡:“国字号”产业园鼓起群众“钱袋子”

2024-04-24 17:49:37  来源:石阡县委宣传部

  2024年1月,石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,园区几大核心区域各具特色,以产业融合、绿色发展为发展主线,助推乡村振兴,切切实实鼓起了群众的“钱袋子”。

  图为俯瞰石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之一神仙庙茶区。吴剑摄

  该产业园规划总面积170.83万亩,覆盖龙塘镇、龙井乡、五德镇等10个乡镇(街道)186个行政村,以生态苔茶为主导产业。2023年产业园主导产业茶叶总产值55.64亿元。通过财政折股量化、“土地流转+保底分红”、订单农业等方式带动农户46437户。园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42元,比全县预计平均水平14167元高出33%。

  茶旅融合谱新篇

  “谷雨”春满,雨水渐丰,在石阡县五德镇新华村,云雾飘渺,人头攒动。敬茶、品茶、采茶、猜茶……各项与“茶”相关的活动如约而至,虽细雨朦胧,却似有春风拂面,实实在在是“乐了群众,富了百姓”。

  作为石阡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域之一,石阡县五德镇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,切实推进“茶旅融合”发展道路,展现出这个地方浓厚的苔茶文化积淀。通过在全镇范围内建成观光平台8处,打造苔源秘境新华村,使得云端美景引客来。在首届谷雨苔茶文化”暨“健康大本营·银龄助茶旅”活动期间,共接待游客10000多人,设置沿街商铺69户,农特产品展销93万元,实现综合旅游营收130万元。

  “开展系列活动,实现‘极美云端新华’引流,一直是我的期望,苔茶文化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传承,也是先辈留给我们的财富。”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、五德镇新华村党支部书记王飞介绍到。

  “门口的敬茶味道很香,喝了暖暖的,后来看了王飞的制茶表演,参观了博物馆,又自己上手闻了闻做好的茶叶,体验感很棒,也能切身感受到文化的魅力。”来自玉屏的游客王女士高兴地说。

  文化浸润人心,千百年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,铸就了石阡人勤劳、质朴、热情、好客的优良品格。客人到家中,首先一杯清茶奉上,逢年过节祭奠祖先、追思先人,也要泡茶净手……国字号产业园的主导产业,是茶叶,是千百年过往的文化积淀,是现实也是未来。

  “我今年七十多岁了,家里有几亩茶园,每天都可采150元左右,零用完全够了。今天这个活动人多,儿媳妇开了个小店,把我们在老房子处喂土鸡下的蛋拿来卖,好卖得很。”住在云端新华街的徐大珍老奶奶激动地说。

  近年来,石阡县紧扣打造山、水、茶、城“四张名片”目标任务,积极推进文化IP打造,促进文旅产业融合,推动茶产业与温泉康养、长寿文化、古城文化、自然风光的产业深度融合,2023年旅游人数达48.46万人次,全年旅游收入达32亿元。

  图为石阡“首届谷雨苔茶文化”暨“健康大本营·银龄助茶旅”活动现场。吴剑摄

  绿色发展成底色

  自然资源禀赋,铸就了石阡的绿色发展之路。以茶叶生产为主导,石阡的产业发展,一直走在“两山论”的绿色发展之路上。“山、水、茶、城”四张名片融合发展。

  石阡多山地,延绵起伏,山中常年青绿,又因合适的纬度、降雨等原因,孕育了独特的苔茶文化,遍布石阡境内的各茶场,正为石阡产业发展,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。

  “全县茶园标准化管护措施示范基地10000亩。园内农作物通过有机认证面积25550亩,绿色认证面积9300亩,雨林联盟认证面积15000亩。”一串串数据,是石阡人辛勤努力的结果,也是对石阡绿色产业发展最好的见证。走进石阡县任何一个茶园,都能切实感受到春天的气息、发展的气息、强村富民的气息。

  “我们探索实施‘龙头企业+规模企业+合作社(家庭农场、茶农)’模式。理清发展思路,优化低效企业,改造升级生产设施,建成以‘龙头企业苔茶集团(国有企业)领航上游初制加工企业护航、基地周边保障原料供应’的产业航母集群模式。2023年,实现生产精制茶叶近2000吨,销售额超过4000余万元。”谈起取得的不俗成绩,石阡县农业农村局的退休干部杨轩喜形于色。

  用石阡县龙塘镇万丰园茶业有限公司法人游德喜的话说,茶区的小型企业、家庭农场,每年小打小闹,也能吃掉部分茶青,但缺乏青壮年劳力,部分茶青还是下不了树,造成了浪费。

  “无论怎么发展,离不开自身的资源禀赋,我们有这么好的‘底子’,就更应该走好,办强。现在建成国家级的产业园,对世世代代长居石阡的老百姓,也是最好的交代!”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罗杰如是说。

  迈上发展“快车道”

  二十年前,家住石阡县龙塘镇神仙庙村的莫明才去到离家最近的集镇,得走过上下几十条田坎,雨天泥泞,还需要挑日子出行。十多年前,莫明才周围的年轻人都往外讨生活,去到珠三角“杀广”,一到年关,就是“摩托大军”奔赴温馨的“乡愁”。

  也就几年光景,家里周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石阡交通“突出重围”。出门就是硬化路,干活脚上不沾泥,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域神仙庙村,乡道、村道、机耕道,纵横交错,让该村的老百姓搭上了产业发展的“顺风车”。

  谈起神仙庙村产业园区周围交通这十几年的变化,神仙庙村党支部书记梁有仁深有体会。2010年左右,神仙庙村以及周围白泥塘、消溪等村开始大力发展苔茶种植产业。为便于运输、灌溉等,园区的基础设施也开始跟上步伐,梁有仁率先垂范,拿出自己家的地,用于村里面的产业路修建。

  “我记得那段时间,村里的干部一心都扑在地里,老百姓都很配合,没多长时间,园区的路,就变得四通八达了。也只有路通了,其他水电、网络等基础设施才进得来。”神仙庙村党支部书记梁有仁回忆到。

  如今,神仙庙村已发展茶叶园区1320亩,年产茶青量80000斤,村里修建产业路5公里,实实在在让当地老百姓依托茶产业,端上了“茶饭碗”。

  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田聪介绍到: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水、电、路、讯全覆盖。产业园内茶园均通有产业硬化路,已建成机耕道255公里、生产便道560公里。”

  2021年,湄石高速开通,高速路修到了产业园家门口,相比之前的乡间小道,犹如流云飞瀑,卧龙出海,带领群众,走上发展的“快车道”。(陈良渊)

[责任编辑:王雪松 ]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