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庆“博士寨”:马氏家风赓续百年历久弥新-新华网
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
>>信息展播>>正文

余庆“博士寨”:马氏家风赓续百年历久弥新

2024-04-24 17:45:58  来源:遵义日报

  “从教宜谨,志量宜大,气宇宜宽,睦族宜谱,蒙养宜豫,职业宜勤,节俭宜崇……”91岁的马昌元老人手捧“传家之宝”——马氏族谱,对马氏长房六世祖马应显亲拟留下的百年家训烂熟于心,对余庆县松烟镇觉林村马家寨,这个不到300人的家乡小寨,何以人才辈出的缘由了然于胸。

  二十年前,记者在清明节后的一次乡间采访中,偶然发现了这个深藏于鸡鸣三县(余庆、凤冈、湄潭)群山环抱的“博士寨”,据当年统计,全寨马氏一门就出了16个研究生,其中有8个博士、13个留学美国、英国、法国的留学生。这个消息在《遵义日报》、《遵义晚报》、遵义在线网刊发后,轰动了余庆、遵义乃至贵州全省,还获得了该年度的贵州新闻奖一等奖、中国新闻奖三等奖。

  二十年后,也是在天清气朗的清明节期间,记者特意再次踏访这个小山寨,从马昌元这位鲐背老人的“马氏族谱”最新记录里,又有了新发现。至今,全寨马氏一门共计出了24个研究生,其中已有14位博士、10位硕士,以及100多位大学生。当年那个考上哈尔滨理工大学,因父亲残疾家庭经济拮据,只带上从镇农信社借贷的1000元去上学,读到毕业的后生马家族,如今已供职于湖北武汉的一家大型国企,并早把父亲接去团聚生活在一起了。更有趣的是,原来马家寨的这个寨名,也被名闻遐迩的“博士寨”所取代了。

  “族中各父兄须知子弟当教,教法当正,养正当豫。他日若学成从政,固为良士为廉吏;即是为农为工为商,亦不失为淳谨君子。”马昌元老人诵读的这段“应显规训”,便是土生土长在马家寨、清末光绪年间的秀才马应显,在寨子里首开私塾学堂时,专为马氏家族拟定的“家规家训”。

  村民马邦兴说:“我们马家寨家家户户,自古以来就有一种风尚,不比吃穿住行,就比谁家孩子读书得行。”

  寥寥数语,道尽了博士寨崇文尚学的秘籍。

  1940年初,浙江大学理学院、农学院以及师范学院理科系的近千名师生,搬迁到了贵州湄潭继续办学。就在这一年,来自马家寨的一对胞兄弟马光煌和马光灼,双双考入刚迁到湄潭的浙江大学。马光煌后来成为一级剧作家,创作了代表作丝弦剧《空印盒》,还被选送到北京,向党和国家领导人作汇报演出。而马光灼则先从教,后来担任了贵州省农科院园艺所所长。

  马光煌、马光灼为马氏家族的后辈树立了榜样,一代代马家寨人赓续传承家训,谨记“志欲大而心欲小,业虽不同勤则职业修,俭约可以养德,浩然自得可以养气……”的训导,通过勤学苦读改变了自身和家庭的命运。他们散布于五湖四海,活跃于社会各界,有的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。

  “睦族有三要四务,三要曰尊尊、老老、贤贤;四务即怜幼弱,恤孤寡,周窘急,解纷争。”马家寨一波波先贤既为后人树立了标杆,更把崇文重教刻入了马家寨人的成长基因中。寨中凡有立志读书但家庭贫困的孩子,寨中人都会鼎力相助。

  “我们寨家家都遵循规训,不论谁家,都以子女好好读书、好好做人作为治家根本。”在松烟中学教书的马家福告诉记者,他的女儿今年即将参加中考,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。

  博士寨这份厚重的文气,也成为余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底气。

  博士寨在余庆县“四在农家·和美乡村”的探索实践中,以厚实的文化底蕴、和谐的人文环境,如今已打造成了余庆县持续赋能乡村振兴的升级版示范点。

  博士寨所在的觉林村,以前村民顶着烈日在稻田里撒肥杀虫,一干就得三四天。现在村里加快现代科技兴农步伐,村民用上了无人机,一天就能完成几十亩稻田的病虫害防治。

  博士寨所在的松烟镇,不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,还大力引导村民学科技、学文化、学技能,有的学习种植养殖、有的学习烹饪营销,争当有文化的新时代农民。

  博士寨勤耕苦读、尊师重教的家风家训,已成为余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明元素,映照出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让余庆这片“积善”之地,润物无声地实现风貌美向风尚美转型。(记者 王胜旺 石影 金枭枭)

[责任编辑:吴雨 ]

相关阅读